65年,江青出席欢迎李宗仁宴席,次年李指着江青问傅作义:她是谁
【前言】
李先生为啥要搞独立呢?听说这几年,没靠南京政府给钱,他不仅能把事儿办得稳稳当当,还赢得了全国模范省的美名。我琢磨着,李宗仁这家伙,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李宗仁,说明在国民党那么多人里,李宗仁确实有两把刷子。周总理也夸他,说他这辈子干了两件漂亮事:一是台儿庄大战,二是回到祖国怀抱。
【李宗仁成长为雄踞一方的“霸主”】
1891年8月13日,李宗仁在广西桂林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里呱呱坠地。到了1908年,他靠着出色的成绩,成功进入了广西陆军小学的大门。和他一同迈进这所学校门槛的,还有白崇禧和黄绍竑。
那时候,桂林这边风气就是看重读书,看不起当兵的。当兵的常被人瞧不起。不过呢,广西陆军小学算得上是那时候最新潮、最好的学校了,它不光不收学费,还给学生发钱,这对家里穷还想继续念书的孩子们来说,那可是个不小的诱惑。
1911年的时候,武昌那边闹起了大革命。一群接受了新潮思想和新式军事训练的小伙子们,都一股脑儿地加入了同盟会,他们就成了打垮清朝统治的主要力量。
1925年的时候,李宗仁、白崇禧和黄绍竑这三位大佬联手,被人们叫做“新桂系三巨头”。其中,李宗仁是最厉害的,他掌控了整个广西,就像是当地的“老大”一样,非常有势力。
但是,李宗仁他们可不想一直被人叫做“山大王”,他们心里明白,自己和那些老军阀不是一码事。老军阀们粗鲁没文化,而他们呢,年轻又有学问,心里头装着现代民族主义那一套。
1926年的时候,李宗仁带着两万多兵马去打北伐战争。他们那支桂军组成的第七军,打起仗来特别猛,战斗力杠杠的,大家都叫他们“钢军”。
说到桂系,蒋介石心里那叫一个纠结,他又想跟人家亲近,又想把人家势力给削弱点。所以你看北伐战争那会儿,最关键的几场大战,他都让桂军去打了,反倒是他自己的亲信部队,躲在后面享福,连发的军饷都比桂军多一倍。这样一来二去的,蒋介石和桂系之间的矛盾,也就这么慢慢积累起来了。
1929年的时候,中原大战已经打了足足三年。后来,蒋介石得到了张学良的帮忙,总算是赢得了这场大战。这么一来,李宗仁就只能退到广西去了。
回到广西老家后,李宗仁下定决心要好好治理,立马动手建设广西。他搞了个“自治、自卫、自给”的法子,那时候,广西就像是半个自己的小王国,挺独立的。
上世纪30年代,李宗仁、白崇禧这些人领导广西时,广西成了全国都称赞的榜样省份。他们为啥想发展广西呢?一来,他们都是广西人,有股子要为家乡出力的劲儿。二来,他们也想给南京那边瞧瞧,要是连广西这种穷地方都能搞起来,别的省要是还搞不好,那不就说明中央政府没本事嘛。
在蒋介石跟李宗仁对着干的那些年,日本人攻打中国的速度越来越快。李宗仁对蒋介石不积极打日本人的行为非常不满,他狠狠批评了国民政府,说他们啥都不干。
最后,蒋介石拍板定下了“大伙儿得拧成一股绳,一块儿打鬼子”的主意。这么一来,桂系那边也松了口,听了中央的号令,决定一块儿上战场抗日。
1937年那会儿,抗日战争一下子就打响了。没两个月,李宗仁就在广西火速集中了四个军的队伍,加起来48个团,直接开往淞沪会战那边去了。广西动作这么快,连日本媒体都报道了这事儿。
广西地势险要,军事力量强大,有着勇猛善战的将领和大广西的独特精神。要是有人妄图侵占这里,那纯属白日做梦。
【台儿庄战役破灭“日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】
1937年10月份,李宗仁接掌了第五战区的司令官位置,他的任务就是守住徐州。那时候,他带领团队打了一场叫徐州会战的大仗,其中最出彩的就是台儿庄那一战,这可是他军事生涯里最闪亮的时刻。而且,从抗战开始算起,这也是咱们中国军队头一回在正面的战场上,赢得了一场大胜利。
这场残酷又英勇的战斗,早就跳出了政治的框框,深深触动了整个民族的心。直到今天,只要说到台儿庄,两岸的人们心里都会起波澜。1986年,大陆拍的电影《台儿庄大战》,直接让蒋经国点头,让国民党老兵能回大陆看看亲人。
周总理对台儿庄战役给出了极高的评价,他说:
这场战斗,虽然只发生在一个地点,但它的重要性可不简单。它关乎整个战局的发展,对整个国家都有深远影响,也让敌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,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震动。
在台儿庄那场大战里,国民党军队打得很惨,丢了3万兄弟,但也干掉了1万日本鬼子。这场仗,外头有人笑话说是“惨胜”,没啥好吹的。可说实话,李宗仁带的是支“混搭部队”,能豁出去跟鬼子拼命,这股子狠劲儿,就已经够咱们学一阵子了。
在国民党军队里头,最大的麻烦就是派系太多,这个问题让蒋介石特别烦心,总也找不到好办法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蒋介石琢磨出一个招儿,就是让那些不是自己亲信的部队去前线打仗,一边抗日打鬼子,一边还能顺便削弱那些跟他不对付的力量。那时候,“杂牌军”里头有这么一句话:“打外头的敌人是除国难,打自己这边的就是平内乱了。”可想而知,这些“杂牌军”打仗的时候,心里头得多纠结,根本没法全心全意。
跟蒋介石那一套比起来,李宗仁在军队里更吃得开。他常常把自己的亲信部队派到前线去,而对于其他不同派系的军队,他不仅在军饷方面做到一碗水端平,而且还会额外关照他们。
战场上,李宗仁因为待人宽厚,所以很会拢住人心。你看,那些所谓的“杂牌军”,在其他战区打仗时总是缩头缩脑,没什么出色表现。但到了李宗仁负责的五战区,这些士兵却变得勇猛无比,个个争先恐后地往前冲。
1938年3月20号,日军出动了飞机帮忙,还带着4万大军,加上坦克、大炮这些大家伙,一起朝台儿庄冲了过去。他们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想一下子拿下徐州。
3月24号那天,日军在距离台儿庄五公里的刘家湖村,摆开了10门大炮的炮兵阵地,对着台儿庄就是一顿猛轰。日军火力太猛,让人喘不过气。但91旅183团的3营营长,高鸿立,他带着战士们,二话不说,直接冲进了日军的炮兵阵地。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把大刀,身上还揣着8颗手榴弹。一冲进去,战士们就抡起大刀砍,日军根本挡不住,吓得丢下大炮就跑了。
那天,台儿庄北门那边,186团的1营士兵们顶着日军的猛烈冲锋,死守阵地,半步不让。他们在北门外面,跟日军拼上了刺刀,打了一场硬碰硬的仗。虽说这1营的士兵大多是新兵蛋子,但他们几乎全都在台儿庄北门这块地方,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,死得光荣。从24号开始,国民党的守军和日军就争得不可开交,战斗那叫一个激烈。打了整整三天三夜,日军这才好不容易打进了城里。
从27号开始,中国军队又在城里跟冲进来的日本鬼子打上了残酷的街巷战。那会儿,台儿庄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地盘被日军给占了,但咱们中国守军还是咬牙硬挺着,说啥也不撤退。这其实都是李宗仁将军之前就盘算好的战术,就是让一部分人在台儿庄拼死坚守,缠住日军,而台儿庄外头的中国军队则瞅准时机,把日军给来个一网打尽。
台儿庄里的守军豁出去了,玩命地跟敌人干架,一个个都拼尽全力。到了4月3号那天,国军发起了大反攻。打了整整四天四夜,咱们的中国军队总算是打下了台儿庄这场硬仗,赢得了胜利。
在台儿庄那场大战里,真的出现了好多让人心疼又敬佩的英雄故事,现在说起来还是让人想哭。
日军打进台儿庄那天,三十一师的师长池峰城打算组织个敢死队,要把阵地给抢回来。战士们心里都清楚,这一去很可能是有去无回,但还是抢着要参加。为了让战士们能安心上阵,池峰城跟他们保证说:“只要参加敢死队,每人给30块大洋。”
士兵们马上回应:“要钱有啥用?咱们上战场就是为了不让咱的儿孙辈再给日本人当牛做马,咱们得为民族的活路和自主拼一把。”
后来,57名勇士组成的敢死队跟日军拼了命地打了一场白刃战,有的战士就算挨了刀、摔地上,也挣扎着从血堆里爬起来,继续挥舞大刀猛砍。等把阵地抢回来一看,敢死队里只剩11个人还活着了……
自打日军全面攻打中国开始,就老喊着“仨月内搞定中国”。可台儿庄那一仗,日军不光人数上折损惨重,连打仗的那股子劲儿都被打没了,彻底粉碎了他们“日军无敌”的说法。
台儿庄战役打赢后,国际上的人们对中日战争以后咋样,都有了新的想法。英国那边的报纸是这样写的:
英国军方对咱们中国在津浦线那边的战事特别上心。一开始听说咱们中国军队打赢了的消息,好多人心里还犯嘀咕呢,不太敢信。不过现在看来,日本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这事儿,是真的没跑了。
【李宗仁落叶归根,中国共产党热烈欢迎】
1965年7月份的一天,总理办公室给73岁的张云逸老将军打了个电话,说:“张云逸将军,周总理想见见您。”
不一会儿,张云逸坐着一辆小车直接开进了中南海,这时候,周总理已经在办公室里头盼着他呢。
张云逸拐着拐杖,慢悠悠地走进了周总理的办公室。周总理一见他,赶忙迎上去,握着他的手说:“咱俩可真是好久没碰面了,你最近身子骨咋样啊?”
张云逸满怀感激地回应道:“嗯,我挺不错的。不过我看您,好像又比从前苗条了些,得赶紧多休息休息,把身子骨养得壮壮的,还有好多事情得靠您来撑着呢。”
周总理听完之后,就笑着回“我身体还不错,马克思那边还没想让我过去呢。”
聊了几句家常后,周总理切入正题:“我这次请您来,是想和您商量一件挺重要的事儿。”
“有啥大事啊?快说说看。”张云逸一脸好奇地问。
我给您道喜了,您马上就要见到一位老相识了。周总理稍微缓了口气,接着讲:“原来的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即将回国,中央已经定下来,派您去机场接他。这个任务可是非常关键的。”
“李宗仁真要回来了?”张云逸又一次跟周总理核实说。
没错,打从1949年起,他就漂泊到了国外,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外面流浪。年纪大了,心里就老想着家乡,对故乡的感情特别深,做梦都想回到大陆。经过我们党的不懈努力,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顾虑,下定决心要回到大陆。
听着周总理的讲述,张云逸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过去……那时候的日子啊,真是历历在目。周总理的话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张云逸记忆的大门。他回想起自己曾经走过的路,那些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,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时光。张云逸的脑海里,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。有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,有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时刻,还有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断努力的身影。周总理的话,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厚重和深远。他深知,自己能够走到今天,离不开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,也离不开国家和民族的栽培和支持。所以,每当回忆起过去,张云逸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感慨。他为自己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而感到骄傲,也为那些曾经为了共同事业而奋斗的战友们而感到敬佩。
张云逸和李宗仁打交道好多年了,两人都一起参与过北伐,算是并肩作战的老伙伴。可大革命一垮台,李宗仁就站到了蒋介石那边,对张云逸领头的百色起义下了狠手,还追着红军打,两人从此就成了对头。等抗日战争一起来,他们又被拉到了同一阵线,成了战友。但仗打着打着,到了相持阶段,他们俩又开始边打边谈,矛盾不断。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,李宗仁那边终究是没斗过,最后撤出了大陆。
现在,李宗仁又要回到祖国了,并且还得由张云逸亲自去接,这让他心里头一下子五味杂陈。
他憋不住好奇心,直接问了出来:“总理,为啥非得派我去接呢?”
由于你们是老相识了,多年来既有竞争也有和解。再说,你对广西那边挺了解的,毕竟李宗仁也是广西人。中央经过多次考虑,觉得还是您去迎接李宗仁最合适。
琢磨了一阵子,张云逸一脸认真地开口:“总理啊,我跟那家伙打交道打了小半辈子,他害了我们不少兄弟。说实话,我心里头真不想见他。不过,中央的决定我得听,去机场接他这事儿,我干。”
7月20号那天,一架飞机慢慢地在跑道上停了下来。张云逸和他的夫人韩碧,早就在跑道边上等着了。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从飞机的旋梯上走下来时,他一眼看到了来接机的那位老者,一下子愣住了。他心里嘀咕:“那不是张云逸吗?不可能吧。”
这时候,张云逸慢慢地走了过来,他扯着嗓子喊道:“德邻公,咋回事?不记得我啦?我就是张云逸,是党中央、毛主席还有全国老百姓派来接你回家的。”
李宗仁一看到张云逸,立马兴奋地冲了过去,张开双手用力抱住了他,声音有点颤抖地说:“真是感激不尽啊,得谢谢共产党,谢谢毛主席,更要谢谢你,胜之兄。”
张云逸心里也挺激动,他乐呵呵地说:“德邻公啊,从今往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,甭客气。你回来就好,毕竟落叶还是要归根的嘛。”
回国后差不多一周左右,毛主席就安排了一场饭局来招待李宗仁。一见到李宗仁,毛主席就赶忙上前,紧紧地握住他的手,满脸笑意地说:“你可算回来了,真是热烈欢迎啊。”
跟李宗仁一块到的,还有彭真、郭沫若、章士钊他们几个。吃饭前,江青走进了会见大厅,跟李宗仁聊了起来。这时候,李宗仁还不认识江青,以为她是来参加聚会的哪位嘉宾的家属呢。
吃饭那会儿,毛主席乐呵呵地跟李宗仁聊上了,他说:“现在咱们说部队,通常就是指海陆空三军,可搁古代啊,说的是六军呢。”说完,毛主席就吟诵起一首诗来,想证明这个说法,不过呢,他中间漏掉了一句。
这时候,旁边的江青一听,马上接上了话茬。她转头对李宗仁说:“德邻先生,我政治方面是不掺和的,但在戏剧艺术这块儿,我还是有点小成就的。等会儿,我导演的那部芭蕾舞剧,可得请您赏脸看看。”
江青在那场宴会上使足了劲儿想显摆自己,还自以为把包括李宗仁在内的所有人都给镇住了,但事实可不是那么回事儿。
1966年10月1号,李宗仁被请去参加国庆的庆祝大会。那天他老早就到了天安门那儿的休息室,里面已经有好些人在等着了。正当大伙儿在那聊天呢,突然门一开,进来个黑衣女子,不少人一看,都赶紧跟她点头打招呼。
李宗仁瞅见这情况,忍不住扭头问旁边的傅作义:“那是哪位姑娘啊?”
江青,她是毛主席的妻子。你没听说过她吗?
李宗仁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,他点点头,小声说:“我之前见过他,不过他换了身衣服,我没能认出来。”
国庆假期过后,李宗仁总算是和江青认识了。从那以后,江青这个名字就老在报纸、电视和广播里头露面,隔三差五就能碰到。
1968年8月份的时候,李宗仁查出了直肠癌,然后就住在北京的医院里治疗。到了1969年1月30日,他的病情变得非常严重,最后去世了,那时候他78岁。在快不行的时候,李宗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写了封信,信里他是这么说的:
1965年,我下定决心从国外回到祖国,这条路我选得没错。在这个了不起的年代,能成为中国的一份子,我真心觉得特别荣耀。现在我快到了人生的尽头,心里还惦记着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,还有那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们。他们只有一条出路,那就是像我一样,回到祖国的大家庭里来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